首页 > 堵河文苑
竹山的文脉(一)
发布时间: 2008-05-06 00:00 来源: 编辑:admin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几年前,老河口市国税局的一位张姓文友给我写信,谈及敝县的人与文(提到韩群和江达等人),自然有一些褒扬的话。张先生原来觉得这个山区小县民风淳厚,但也奇怪她还别具一种灵气。直到有一年坐车在竹山县城附近的山坡上,居高临下看到三面环水一面靠山的县城,张先生说,他多少算是明白了。
??近六十年前,在竹山解放的第二天,军旅作家邵子南随军队渡堵河,经南城门进城。他戎马倥偬,没有在《行军日记》中记载进城的观感,不久后,发表了讲述新四军县长许明钦烈士事迹的作品,作品开头追述了解放军进城时受到老百姓欢迎的热烈场面,并与房县解放的情形作了对比。对竹山群众革命觉悟的赞扬溢于言表。他在竹山担任军政领导职务,工作时间仅半年左右,他做党的组织、宣传工作,并且处理民事,理案断狱,留下了极好的口碑。在这里,一定还有多种因素触动,使他灵感迸发,激情高涨,创作了报告文学《一个共产党员是怎样变成神的》、中篇小说《三尺红绫》。同时,他在竹山开办“干训班”,对一批青年干部进行了政策和文化(包括写作)的培训,不久,他奉命前往竹溪县任县委书记,有竹山群众一直送行到几十里外的宝丰才分手。
??如果从解放初算起,可以说邵子南是第一个在竹山播撒文学种子的人,竹山的当代文脉应该从这里发端。
??当年参加过邵子南培训班的竹山青年,我认识的有三位,一位是田家坝的李德鸿,他随邵子南碾转进川,现在雅安市图书馆退休,年已八十多岁。一位是竹山一中的资深教师吴明海,几年前写过追怀邵子南的文章。一位是已经去世,文革期间拉过板车、扛过麻包的文学爱好者徐昭武。
??且说有一次,我和这位徐老先生及所谓文学青年多人一起,聚在竹山县文化馆创作辅导干部罗维扬老师家。其时竹溪县彭兴国老师刚在《长江文艺》发表《一车好炭》,并博得好评又由《小说月报》转载。徐老先生气乎乎地说,我就不信,竹山的年轻人就写不出这样的东西。他还依次逼问座中诸人,众人都答“暂时不行”。其时只有罗老师在《长江文艺》发表过小说。那次聚会,因罗夫人有恙,罗老师自己弄茶饭是个外行,饭菜都是“与会”者自己操作。记得炒菜的是文化馆创作干部陈新民,他原是宝丰的泥瓦匠,爱好写作,由罗老师力荐引进县城并同编《堵河文艺》,此后果然勤奋,写了大量作品,也曾单独结集,再后又任县文化局创作组组长,算是接下了罗老师职责,偶尔也做创作辅导工作;传菜兼做帮手的是罗良志,亦罗老师举荐从县(好象是)纤维板厂调来文化馆编刊,诗和散文写得很好,后来因“笔头子”好,调市委某部门搞电化教育;其他闲坐清谈不下厨房之流有:李氏兄弟即李传新、李传喜,前者当时在广播局,刚刚在读书杂志发表文章。后调新华书店任经理,九十年代初到十堰新华书店,参与编小报《书友》多年,在各报刊发表读书笔记类文章近百,近将结集出版;后者李传喜,时任文峰乡通讯干事,爱好摄影,不久调市某局为办公室主任。另有三人,一位叫李来生,后来是县委宣传部副长,又调市某大型工业企业办报纸,一位叫刘必奎,亦在北京某大报任职,老河口张先生提到的江达,后来调市国税局,出版《雷池》、《沧桑耳语》等小说、散文集多部。因岁月久长,我忘了他三人当时是否在场。只因音容常现脑际,就权当他们那天同在一桌,有杯觞交错之欢吧。
??聚会中有个插曲是难忘的。大家酒喝得差不多了,发现厨房煤炭灶上蒸的米饭飘来了糊味,一杆子人马一时竟都无措,干瞪眼看着,唯独有一人趋前献计“转锅”,把糊的地方调开,让没糊的地方受火,是为转锅。众人有若醍醐灌顶,旋即各敬“转锅酒”两杯。此人叫喻黎明,曾为县一中教师,现在市农行工作,发表文章不太多,但广读书、有积累,尤于文字语言十分讲究。近写小说有二,结构新颖,细节逼真,人物生动,情感所蕴沉郁低徊,虽尚未公开发表,在我看来,已具备优秀小说的各项应有素质,且拭目以待吧,没准是匹黑马呢。
??与喻黎明同为竹山一中教师后来进入东汽公司的冀丹丹,当时并不在场,但她住在文化馆内,也爱好写作,相信她比我们与罗老师过从更密,前年由漓江出版社正式推出长篇小说《益生堂》,次年又得重印。这部以竹山县城为背景的家族小说得到许多评论家的好评,如王干、樊星等等,近闻又有新作。
??不扯远了,还说这次聚会,是多少有点文学沙龙的味道,尽管后来这种聚会实则并不少有,但这次给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故能追述当时细节。罗老师本来胸间有些块垒,席间说了“文学不会死,总会有人爱”等等打气的话,颇有悲壮之意。此前也在省某次表彰会上作了“文学同学,同学文学”的精彩发言,讲述他做文艺辅导干部的体会。当时在座诸人已把他视作本县文学乃至文化方面的精神领袖,此后或在工作、或在创作、或在读书诸方面各有小成,均曾多少受惠于他。如果我说,罗维扬是邵子南之后第二个文学播种者,相信天南海北的敝县文化乡党是不会持不同意见的。
??罗老师自己创作勤奋之外,另于编书、教学等领域亦多有涉足,出版有二十多部书,散文代表作有《三观居札记》四卷,小说有《三色堇》、诗集有《真生命的充实运动》等行世,编著有《非常语文》、《回忆录写作》、《外国人怎样当农民》、《编辑应用文》等公开发行,其中尤以《非常语文》为畅销,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多次重印。他八十年代初从竹山调往省文联《今古传奇》杂志社,不久即任常务副主编,又曾施惠于竹山青年,如发表现任县文联主席华福桂的中篇传奇小说。
??与罗老师同辈亦曾在竹山工作多年,对竹山的文学活动有所助益,对文学青年有所施惠因而也堪称播种者且自己身手不凡有文集出版的,另有多人。我未作精细统计,权当抛砖引玉,恭列如下:
??唐明文,曾为竹山县创作干部,县委宣传部通讯干事,县委办副主任、主任,后调郧阳地区文化局为副局长,现在华中科技大学任教。曾与熊彬等人创作多幕话剧《堵河的黎明》,内容即前述邵子南所写许明钦烈士事迹。出版有红学专著《古今茫茫同此恨》、《红楼鸳鸯谱》,均剑走偏锋之作,于茂茂然红学著述之林独树一帜。
??胡荣茂,曾为竹山一中校长,后任郧阳地区文化局局长,人称鄂西北文化领军人物,退休后又任《书友报》主编,近数年方始提笔为文,却一鸣惊人,文章情理兼备,行文老辣稳健,结集《书外杂写》,广获如潮好评。此公兼管新闻出版事业多年,出书却以三百部行于世间,极大地嘲讽了当今粗制滥造、水分十足的出版业。
??阎进忠,曾为竹山县委副书记、县长,于扶持文化事业有心复亦有力自然可以有为,曾有人猜想若此公早来敝县,罗维扬或可不去、或可晚走。当其初来敝县,正值《堵河文艺》办或不办之际,亲自以竹山人物写散文二篇投稿,于是刊物得续。近结文集《小城记石》体裁多样,内容宏富,识多见广,激情满溢,由中国文联出版社付梓之后,誉声鹊起,有读者评之为“好人写的德善录”,书中某些篇章,近被长江出版集团全国发行之《读书文摘》选刊。
??竹山的书法、对联、戏曲同为文脉一支,都有可观。既如文学创作,近有网络作品《兄弟恋》等等颇不可小觑,我这里挂一漏万,还盼同乡有以教我。
??回头再说那位张先生提到的竹山县城,那确是有一种灵气的:基本上是个山城,建筑高低错落,一圈城墙从东南面围起来,有些地方城墙已不复存在,但不细看,总觉得仍有着城墙的范制。堵河是汉江最大的支流,流经城外时抛出了一个优美的弧线,把县城三面围了起来。往北,一座大桥把城与山连接起来。顺着桥将视线横移,再来看城,发现整个县城背靠着一座拱起的大山。天蓝、山青、沙白、水绿,上下烘托着彩色的建筑,这种灵秀气象,是会让初来的外乡客心下暗自赞叹的,并不单单是习文的张先生。我推想张先生是明白了这样的山水之城,她所养育的竹山人、蕴育的竹山文,一定和她有着一致的风韵:沉稳而又灵动,古朴却不板滞,妩媚却又端庄,内敛凝结但又山高水阔。
? 因之,当上述胡、阎两位先生结集出书时,我请了青年装帧艺术家牛红把山城景色作了两个书衣,古朴的城门给了胡著,城门里人影翩然,飞檐林立。城头上的迎春花老树桩子条条不弯,金花灿然,就是老先生的写照。一弯碧水,野渡无人,半城耸然,雨打潮回,送给阎著。波光淼淼,水天一色,气韵贯穿,无有穷已,聊作对阎先生的祝福。
??张先生当时来信称欲办一散文小刊,约供小稿,我是想借他的话写写老家的县城,可是人事变迁,延宕拖沓至今,老河口的刊物既不知究竟,连张先生也已是多年未通音问。若机缘凑巧,这位对敝县充满好感的河口好人,或许能看到这篇拙文,那时他应该能够读出这里对他的谢谢一声。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