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的向日葵
——夏泽奎文集《向日葵》代序
何蔚/文
这个世界上的许多事物本来都是没有关联的,比如夏泽奎和向日葵。但是,如果条件来得更充分一些,许多没有关联的事物不仅可以发生关联,甚至还能融为一体。比如向日葵和夏泽奎。
假设,早年的竹山仅仅只是一座山而不是一个县;假设,早年的竹山确实长满了竹子和向日葵,许多鸟在山上飞来飞去,充当着一座山和另一座山之间的中介;许多人来来往往,将陕西与湖北边区的小路走成了一个暧昧的成语,这个成语就叫“朝秦暮楚”。因此,在黎明与黄昏之间,一座山和另一座山有了某种关联,“秦”和“楚”同样也有了某种关联。
假设,那时的夏泽奎正在黄昏的炊烟下玩耍,他的家就在竹山深处夏家沟,在“朝秦暮楚”的“暮楚”这一边。游戏和童谣不由分说地扰乱了村庄的肃静。这时候,忽然有人喊起了他的名字,“夏泽奎,夏泽奎……”那是母亲在喊他吃晚饭。那时的夏泽奎也许玩得正酣,没有听见母亲的喊声,倒是不远处的几株向日葵听得很清楚,它们以为是在喊自己,于是,都将头扭向了夏家沟……
很简单,很简单。空气中一串十分相似的音符,就这样促使顽童夏泽奎和植物向日葵之间,发生了某种有趣的、密不可分的关联。这种关联先是被他带进了校园,在同学之间快速传递,后来又被他带进了文学,在读者之中悄然渗透。直到有一天,《向日葵》眼看着就要变成了一本书,而夏泽奎则变成了著书人,书的名字和著书人的名字,仍在一串相似的发音下纠缠不清。
甚至,就在我为这本书作序的时候,我还在想:我所接受的究竟是夏泽奎的委托呢,还是向日葵的召唤呢?在没有弄清这个问题之前,我的思绪一直在两者之间摇摆不定。
但我还是更倾向于向日葵。
我想,如果真是受了向日葵的召唤,那对于以诗意和美为最高趣旨的我来说,简直就是一种来自云端的鼓舞和慰问了!
事实上,我认识向日葵比认识夏泽奎要早很多年。
在我童年的乡下,向日葵这种壮硕而又鲜亮的草本植物,总是喜欢面朝阳光伫立在田埂上。有时也伫立在房前屋后。它们从来不在最肥沃的田间聚集,从来不在土地的版面上和庄稼们争抢头条位置,但谁也无法将它们的美丽从我的眼中夺走。
向日葵让我准确地看到了这个世界的温暖——镶着金边的温暖,芬芳而又浑圆。
至于夏泽奎嘛,他是我在十年前认识的一位小兄弟。
说认识其实也并不准确,因为那时我仅仅只识其文,未见其人,根本不知道他究竟是木本、草本还是藤本。我只知道,那时他风华正茂,热情高涨,常在湖北竹山与十堰之间,为文学和生计来回奔跑,对全省乃至全国文坛的现状,对文学刊物和作家的分布情况了如指掌。有一天(大约是1998年11月上旬吧?),泽奎给我寄来了一本翠绿色封面的小书,书名叫做《最初的金黄色》。那是他的第一本小说、散文作品集。书的勒口处有他的照片和简介,让我知道了他出那本书的时候只有21岁。这让我感到一阵紧张和羞愧。因为,那时我正好是湖北省作家协会文学院的合同制作家,虽然比他整整大了一轮,但我还没有出版过一本自己的专集。
也就是说,早在10年以前,这个名叫夏泽奎的家伙,就让我这个名叫何蔚的家伙有了一种颗粒无收的感觉。
此后,我们曾有过一两次简短的通讯。我依稀记得,那时他好像客串过《竹山报》的副刊,并曾经向我约过稿。我还记得,我的中篇小说《正面相遇》在《当代作家》刊出后,第一个给我打电话的人便是泽奎。这个电话向我传达的信息是,他是一个对文本相当敏感的作者,他一直没有放松对文坛体温的检测与触摸,一直没有放松对主流作家、边缘作家以及各种文本的密切关注和跟踪,而这正是一个拥有全局眼光的文学作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在我模糊的印象中,虽然是初出茅庐,但精明能干的泽奎并没有像许多新人那样,在文学领地上绕过太多的弯路。他几乎是一上路就找准了自己的方向,直接就将一面面彩色的三角旗插上了大大小小的山头。我曾经粗略地浏览过他书中的一些作品,总的感觉是,他的小说和散文鲜嫩却不幼稚,欢活却不肤浅,始终表露出一种早熟的练达与沉稳,同时也透出一股欣欣向荣的孩子气。我几乎可以认定,这家伙绝对是一个怀有“大国抱负”的“小国寡民”。
不久,我就因故辍笔了。我自觉关闭了面向文学敞开的每一扇窗户,将任何与文学有关的风声全部阻截在了窗外。我在鸿断音杳的寂静中关了自己十年的禁闭。但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夏泽奎甚至比我更前卫,他不仅在首战告捷(出完了第一本书)后就悄悄撤离了战场,而且还以急行军的速度举家南迁,把自己安全转移到了广东佛山市顺德区一个名叫北滘的小城镇。在一家公司里,他谋得了一份营销的差事,他开始以奔小康的名义攻城略地,不仅顺水顺风地占领了北滘城中的一套商品房,而且还顺水顺风地占领了一位土生土长的粤国姑娘,顺水顺风地做了孩子他爹,顺风顺水地买了私家车。后来,在奔小康的途中,他突然又一次想起了久违的文学,于是又顺水顺风地朝文学方向杀了一个回马枪。
当我们再次接上暗号的时候,已经是2008年岁末。这时,我正在收拾荒芜已久的博客,为重出江湖而做着各种热身准备。有一回,我到我的好朋友、著名作家谭延桐的博客里串门,在此路过的夏泽奎一眼便认出了我。他在远处冷不丁地对我喊了一声“何大哥!”,这一喊,竟让我惊喜得半天都没有说出一句人话。
紧接着,我循着泽奎的背影溜进了他的博客,一眼就看见了一朵又大又圆的向日葵,正在液晶显示器左方张着嘴巴哈哈大笑。
我顿时就想,这不就是夏泽奎么!嗨,你、你这个幸福的家伙!你、你占了人家的土地,占了人家的房子,占了人家的饭碗,还占了人家的姑娘,你不哈哈大笑你对得起千百万广东人民么?
向日葵又一次在不同的位置上代替了夏泽奎。
从竹山到佛山,一朵向日葵远远不止走了一千里路。我知道。
我可以想象得出向日葵在路途上奔跑的速度和颠簸的艰辛。但我更清楚,向日葵是冲着南方更新鲜、更炽热的阳光去的,是冲着珠三角超短裙一样崭新而又妩媚的希望去的。既然能看见崭新的希望,那么,艰辛对于向日葵来讲,也就算不得什么了。
不过,我还是有些担心。因为,北方的向日葵已经习惯了说北方话,尤其是,湖北十堰一带的北方口音,味道总是那么干脆粗犷,通俗明朗,一点儿也不像粤语那样拐弯抹角,高深莫测。我担心北方的向日葵在南方的土地上发不出自己的声音,或者说,即便是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也会被人多势众的粤语所淹没。
我的担心显然的多余的。看来是我严重误判了向日葵的适应能力,这种在戈壁荒滩上都能长出一身碧玉的植物,一旦到了阳光充足、雨水丰沛的珠江三角洲,又怎么能不长出更多赤晃晃的黄金呢?
据我所知,夏泽奎一回到文学方阵,就干了一件在他人看来是惊天动地的事。他一头扎进图书馆里,对国内一批主要的文学堡垒进行了一番火力侦察与分析,绘制了一张“火力分布图”。经过比较、排查和筛选,他列出了“十大精品文学杂志”和“十大废品文学杂志”,并在互联网上对这些“精品”和“废品”进行了一番精彩的点评。就像无意插柳一样,这个并未经过精心策划的即兴行动,却达到了牵一发动全身的效果,出乎意料地令他声名鹊起,让他在众目睽睽之下找到了一夜成名的感觉。云南昆明的《春城晚报》,还连续两次对他进行了大篇幅的专题采访报道。
然而,素怀着“大国抱负”的夏泽奎,对这种偶然的来得猛去得快的“一夜成名”并不十分在意,他最看重的还是如何能让自己在小说、散文和文学评论各个领域全面开花,让草本的向日葵真正结出金属一样沉甸甸的果实。
今年夏天,四处奔跑的夏泽奎跑到武汉来出差,我们终于有机会在长江边握手相见。
我发现,我面前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男子汉,已经不再是电脑显示器上那朵哈哈大笑的向日葵了。他看上去有几分矜持,有几分腼腆,说起话来语速均匀,语调低缓,笑起来也不像图片上的向日葵那样前仰后合,酣畅淋漓。我面前的向日葵很理性,很适合搞研究、做学问,很适合在文学的竞技场上当一名裁判。
当然,这些都是我一厢情愿的想法。事实上,夏泽奎和向日葵无论是否交换场地,他们都是这个世界最敬业的族类,都是最善于将金色阳光裁剪成金色希望的族类。
在迁居佛山十周年之际,夏泽奎对自己的文学生涯进行了一次系统的归纳和整理。他将南下之前和南下之后的一部分小说、散文和评论汇编成第二本文集,并将《向日葵》这个比自己的乳名还要亲切的封号,拱手献给了这本尚未面世的新书。
他的童年、青春以及成家立业后的影子都在这书中摇曳。书中的小说、散文和评论文章,基本上都是夏泽奎和向日葵在相互转换角色的过程中,所呈现的动态的思想、画面和静态的场景。他准备在返回故乡的时候,带着他的妻子,带着他的儿子——另一株小向日葵,将自己的新书和名字毕恭毕敬地贴在故乡的胸前,像一株真正的向日葵那样,低垂着头,为父亲守墓,向故乡叩首谢恩。
而在返回故乡之前,无论是夏泽奎还是向日葵,都希望自己能在闪光的文字中停下来,好好拍一拍奔跑时溅在身上的灰尘。
2009年12月2日 武汉
何蔚,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武汉作家协会散文创作委员会副主任。曾任湖北省作家协会文学院第四届合同制作家,当代“写意散文”和 “新感觉游记”的主要倡导者之一。1984年开始文学创作,同年在《芳草》文学月刊发表处女作。后陆续在海内外数百种报刊发表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和文学评论共计百余万字。主要作品有:小说《正面相遇》《瓶装的风》《四月综合症》《原形》等;散文《以往的春天》《人在边缘》《草原屋顶》等;诗歌《童话或记事》《乡村音乐》《中国夜莺》等。其诗歌作品曾多次被收入《诗选刊》《青春诗历》《中国诗歌选》《中国新诗群诗选》等多种选本;散文作品曾多次被《散文选刊》《散文年鉴》《读者》《名家散文》《青年博览》《当代短文精粹100篇》等权威报刊和选本转载。其散文名篇《草原屋顶》《歌手,歌手》《感动是一种养分》《中国梅花》和《远去的鸟影》等相继被中学语文自读课本和《高考语文总复习》《中考语文新视野》《高考试卷》《中考试卷》《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高考、中考辅导教科书以及各种考试试卷选用。其中,《连心之锁》等部分散文多次遭遇盗版;《感动是一种养分》已成为当代转载率、引用率和模仿率最高的散文名篇之一,并被评为最受大学生喜爱的50篇经典散文之一。其“新感觉游记”,大胆突破传统游记的写作模式,突出“视觉新意”与“感觉新意”,在“体验”与“超验”之间自由切换,纵横捭阖,其文字轻灵优美,想象丰富奇崛,文体自成一派。
夏泽奎,1976年生于湖北省十堰市竹山潘口乡,现居佛山顺德。龙源期刊网签约作家,新浪网读书频道大众书评家。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在职读中南大学广州班MBA。1999年底辍笔,2008年春恢复业余写作。先后在《山花》《山东文学》《小说界》《黄河》《山西文学》《滇池》《花溪》《西湖》》《中华散文》《中国文学.香港》《延河》《都市》《青年文学家》《黄河文学》《春风》《北方作家》《作家与读者》以及《文艺报》《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作家报》《文学报》《中国环境报》《羊城晚报》《春城晚报》等报刊发表或小说、或散文、或文学评论。有作品被《作家文摘》转载、入选《启迪中学生一生的精品美文》,获2009“普罗杯”全国百佳书评大赛新星奖、“佛山文学60年优秀作家”等称号。 著有文集《最初的金黄色》、《向日葵》(广州出版社,2010年2月)等。
——夏泽奎文集《向日葵》代序
何蔚/文
这个世界上的许多事物本来都是没有关联的,比如夏泽奎和向日葵。但是,如果条件来得更充分一些,许多没有关联的事物不仅可以发生关联,甚至还能融为一体。比如向日葵和夏泽奎。
假设,早年的竹山仅仅只是一座山而不是一个县;假设,早年的竹山确实长满了竹子和向日葵,许多鸟在山上飞来飞去,充当着一座山和另一座山之间的中介;许多人来来往往,将陕西与湖北边区的小路走成了一个暧昧的成语,这个成语就叫“朝秦暮楚”。因此,在黎明与黄昏之间,一座山和另一座山有了某种关联,“秦”和“楚”同样也有了某种关联。
假设,那时的夏泽奎正在黄昏的炊烟下玩耍,他的家就在竹山深处夏家沟,在“朝秦暮楚”的“暮楚”这一边。游戏和童谣不由分说地扰乱了村庄的肃静。这时候,忽然有人喊起了他的名字,“夏泽奎,夏泽奎……”那是母亲在喊他吃晚饭。那时的夏泽奎也许玩得正酣,没有听见母亲的喊声,倒是不远处的几株向日葵听得很清楚,它们以为是在喊自己,于是,都将头扭向了夏家沟……
很简单,很简单。空气中一串十分相似的音符,就这样促使顽童夏泽奎和植物向日葵之间,发生了某种有趣的、密不可分的关联。这种关联先是被他带进了校园,在同学之间快速传递,后来又被他带进了文学,在读者之中悄然渗透。直到有一天,《向日葵》眼看着就要变成了一本书,而夏泽奎则变成了著书人,书的名字和著书人的名字,仍在一串相似的发音下纠缠不清。
甚至,就在我为这本书作序的时候,我还在想:我所接受的究竟是夏泽奎的委托呢,还是向日葵的召唤呢?在没有弄清这个问题之前,我的思绪一直在两者之间摇摆不定。
但我还是更倾向于向日葵。
我想,如果真是受了向日葵的召唤,那对于以诗意和美为最高趣旨的我来说,简直就是一种来自云端的鼓舞和慰问了!
事实上,我认识向日葵比认识夏泽奎要早很多年。
在我童年的乡下,向日葵这种壮硕而又鲜亮的草本植物,总是喜欢面朝阳光伫立在田埂上。有时也伫立在房前屋后。它们从来不在最肥沃的田间聚集,从来不在土地的版面上和庄稼们争抢头条位置,但谁也无法将它们的美丽从我的眼中夺走。
向日葵让我准确地看到了这个世界的温暖——镶着金边的温暖,芬芳而又浑圆。
至于夏泽奎嘛,他是我在十年前认识的一位小兄弟。
说认识其实也并不准确,因为那时我仅仅只识其文,未见其人,根本不知道他究竟是木本、草本还是藤本。我只知道,那时他风华正茂,热情高涨,常在湖北竹山与十堰之间,为文学和生计来回奔跑,对全省乃至全国文坛的现状,对文学刊物和作家的分布情况了如指掌。有一天(大约是1998年11月上旬吧?),泽奎给我寄来了一本翠绿色封面的小书,书名叫做《最初的金黄色》。那是他的第一本小说、散文作品集。书的勒口处有他的照片和简介,让我知道了他出那本书的时候只有21岁。这让我感到一阵紧张和羞愧。因为,那时我正好是湖北省作家协会文学院的合同制作家,虽然比他整整大了一轮,但我还没有出版过一本自己的专集。
也就是说,早在10年以前,这个名叫夏泽奎的家伙,就让我这个名叫何蔚的家伙有了一种颗粒无收的感觉。
此后,我们曾有过一两次简短的通讯。我依稀记得,那时他好像客串过《竹山报》的副刊,并曾经向我约过稿。我还记得,我的中篇小说《正面相遇》在《当代作家》刊出后,第一个给我打电话的人便是泽奎。这个电话向我传达的信息是,他是一个对文本相当敏感的作者,他一直没有放松对文坛体温的检测与触摸,一直没有放松对主流作家、边缘作家以及各种文本的密切关注和跟踪,而这正是一个拥有全局眼光的文学作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在我模糊的印象中,虽然是初出茅庐,但精明能干的泽奎并没有像许多新人那样,在文学领地上绕过太多的弯路。他几乎是一上路就找准了自己的方向,直接就将一面面彩色的三角旗插上了大大小小的山头。我曾经粗略地浏览过他书中的一些作品,总的感觉是,他的小说和散文鲜嫩却不幼稚,欢活却不肤浅,始终表露出一种早熟的练达与沉稳,同时也透出一股欣欣向荣的孩子气。我几乎可以认定,这家伙绝对是一个怀有“大国抱负”的“小国寡民”。
不久,我就因故辍笔了。我自觉关闭了面向文学敞开的每一扇窗户,将任何与文学有关的风声全部阻截在了窗外。我在鸿断音杳的寂静中关了自己十年的禁闭。但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夏泽奎甚至比我更前卫,他不仅在首战告捷(出完了第一本书)后就悄悄撤离了战场,而且还以急行军的速度举家南迁,把自己安全转移到了广东佛山市顺德区一个名叫北滘的小城镇。在一家公司里,他谋得了一份营销的差事,他开始以奔小康的名义攻城略地,不仅顺水顺风地占领了北滘城中的一套商品房,而且还顺水顺风地占领了一位土生土长的粤国姑娘,顺水顺风地做了孩子他爹,顺风顺水地买了私家车。后来,在奔小康的途中,他突然又一次想起了久违的文学,于是又顺水顺风地朝文学方向杀了一个回马枪。
当我们再次接上暗号的时候,已经是2008年岁末。这时,我正在收拾荒芜已久的博客,为重出江湖而做着各种热身准备。有一回,我到我的好朋友、著名作家谭延桐的博客里串门,在此路过的夏泽奎一眼便认出了我。他在远处冷不丁地对我喊了一声“何大哥!”,这一喊,竟让我惊喜得半天都没有说出一句人话。
紧接着,我循着泽奎的背影溜进了他的博客,一眼就看见了一朵又大又圆的向日葵,正在液晶显示器左方张着嘴巴哈哈大笑。
我顿时就想,这不就是夏泽奎么!嗨,你、你这个幸福的家伙!你、你占了人家的土地,占了人家的房子,占了人家的饭碗,还占了人家的姑娘,你不哈哈大笑你对得起千百万广东人民么?
向日葵又一次在不同的位置上代替了夏泽奎。
从竹山到佛山,一朵向日葵远远不止走了一千里路。我知道。
我可以想象得出向日葵在路途上奔跑的速度和颠簸的艰辛。但我更清楚,向日葵是冲着南方更新鲜、更炽热的阳光去的,是冲着珠三角超短裙一样崭新而又妩媚的希望去的。既然能看见崭新的希望,那么,艰辛对于向日葵来讲,也就算不得什么了。
不过,我还是有些担心。因为,北方的向日葵已经习惯了说北方话,尤其是,湖北十堰一带的北方口音,味道总是那么干脆粗犷,通俗明朗,一点儿也不像粤语那样拐弯抹角,高深莫测。我担心北方的向日葵在南方的土地上发不出自己的声音,或者说,即便是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也会被人多势众的粤语所淹没。
我的担心显然的多余的。看来是我严重误判了向日葵的适应能力,这种在戈壁荒滩上都能长出一身碧玉的植物,一旦到了阳光充足、雨水丰沛的珠江三角洲,又怎么能不长出更多赤晃晃的黄金呢?
据我所知,夏泽奎一回到文学方阵,就干了一件在他人看来是惊天动地的事。他一头扎进图书馆里,对国内一批主要的文学堡垒进行了一番火力侦察与分析,绘制了一张“火力分布图”。经过比较、排查和筛选,他列出了“十大精品文学杂志”和“十大废品文学杂志”,并在互联网上对这些“精品”和“废品”进行了一番精彩的点评。就像无意插柳一样,这个并未经过精心策划的即兴行动,却达到了牵一发动全身的效果,出乎意料地令他声名鹊起,让他在众目睽睽之下找到了一夜成名的感觉。云南昆明的《春城晚报》,还连续两次对他进行了大篇幅的专题采访报道。
然而,素怀着“大国抱负”的夏泽奎,对这种偶然的来得猛去得快的“一夜成名”并不十分在意,他最看重的还是如何能让自己在小说、散文和文学评论各个领域全面开花,让草本的向日葵真正结出金属一样沉甸甸的果实。
今年夏天,四处奔跑的夏泽奎跑到武汉来出差,我们终于有机会在长江边握手相见。
我发现,我面前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男子汉,已经不再是电脑显示器上那朵哈哈大笑的向日葵了。他看上去有几分矜持,有几分腼腆,说起话来语速均匀,语调低缓,笑起来也不像图片上的向日葵那样前仰后合,酣畅淋漓。我面前的向日葵很理性,很适合搞研究、做学问,很适合在文学的竞技场上当一名裁判。
当然,这些都是我一厢情愿的想法。事实上,夏泽奎和向日葵无论是否交换场地,他们都是这个世界最敬业的族类,都是最善于将金色阳光裁剪成金色希望的族类。
在迁居佛山十周年之际,夏泽奎对自己的文学生涯进行了一次系统的归纳和整理。他将南下之前和南下之后的一部分小说、散文和评论汇编成第二本文集,并将《向日葵》这个比自己的乳名还要亲切的封号,拱手献给了这本尚未面世的新书。
他的童年、青春以及成家立业后的影子都在这书中摇曳。书中的小说、散文和评论文章,基本上都是夏泽奎和向日葵在相互转换角色的过程中,所呈现的动态的思想、画面和静态的场景。他准备在返回故乡的时候,带着他的妻子,带着他的儿子——另一株小向日葵,将自己的新书和名字毕恭毕敬地贴在故乡的胸前,像一株真正的向日葵那样,低垂着头,为父亲守墓,向故乡叩首谢恩。
而在返回故乡之前,无论是夏泽奎还是向日葵,都希望自己能在闪光的文字中停下来,好好拍一拍奔跑时溅在身上的灰尘。
2009年12月2日 武汉
何蔚,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武汉作家协会散文创作委员会副主任。曾任湖北省作家协会文学院第四届合同制作家,当代“写意散文”和 “新感觉游记”的主要倡导者之一。1984年开始文学创作,同年在《芳草》文学月刊发表处女作。后陆续在海内外数百种报刊发表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和文学评论共计百余万字。主要作品有:小说《正面相遇》《瓶装的风》《四月综合症》《原形》等;散文《以往的春天》《人在边缘》《草原屋顶》等;诗歌《童话或记事》《乡村音乐》《中国夜莺》等。其诗歌作品曾多次被收入《诗选刊》《青春诗历》《中国诗歌选》《中国新诗群诗选》等多种选本;散文作品曾多次被《散文选刊》《散文年鉴》《读者》《名家散文》《青年博览》《当代短文精粹100篇》等权威报刊和选本转载。其散文名篇《草原屋顶》《歌手,歌手》《感动是一种养分》《中国梅花》和《远去的鸟影》等相继被中学语文自读课本和《高考语文总复习》《中考语文新视野》《高考试卷》《中考试卷》《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高考、中考辅导教科书以及各种考试试卷选用。其中,《连心之锁》等部分散文多次遭遇盗版;《感动是一种养分》已成为当代转载率、引用率和模仿率最高的散文名篇之一,并被评为最受大学生喜爱的50篇经典散文之一。其“新感觉游记”,大胆突破传统游记的写作模式,突出“视觉新意”与“感觉新意”,在“体验”与“超验”之间自由切换,纵横捭阖,其文字轻灵优美,想象丰富奇崛,文体自成一派。
夏泽奎,1976年生于湖北省十堰市竹山潘口乡,现居佛山顺德。龙源期刊网签约作家,新浪网读书频道大众书评家。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在职读中南大学广州班MBA。1999年底辍笔,2008年春恢复业余写作。先后在《山花》《山东文学》《小说界》《黄河》《山西文学》《滇池》《花溪》《西湖》》《中华散文》《中国文学.香港》《延河》《都市》《青年文学家》《黄河文学》《春风》《北方作家》《作家与读者》以及《文艺报》《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作家报》《文学报》《中国环境报》《羊城晚报》《春城晚报》等报刊发表或小说、或散文、或文学评论。有作品被《作家文摘》转载、入选《启迪中学生一生的精品美文》,获2009“普罗杯”全国百佳书评大赛新星奖、“佛山文学60年优秀作家”等称号。 著有文集《最初的金黄色》、《向日葵》(广州出版社,2010年2月)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