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意趣与仁者情怀
——第十一个记者节感言
□ 王素冰
有一个小伙子,家境贫寒,迫于生计跟着别人学木匠。别人问他,既然你不喜欢木匠手艺,为啥还要干呢?小伙子说,不干没饭吃呀,我得靠木匠养活自己啊。过了二十年,原来的小伙子已是人近中年,手艺日精,成了一名合格的木匠,别人问他为啥还要干木匠,他说,人不可一日无业,木匠是我的工作,再说,这方圆几十里没一个木匠,总得有人干这一行吧。又过了二十年,当年的小伙子已成了远近闻名的好木匠,带出了一大批徒弟,积累了一大笔钱,别人又问他,现在不为生计,能干木匠活儿的人也多了,您为啥还要亲自干木呢?他说,我呀,现在一天不干活儿就闷得慌,干木活儿不仅能给周围人带来帮助,更给我带来了无穷的快乐!
这则故事反映出人对职业的三种态度。青年木匠时,被动无奈,是生存主义者;中年木匠时,凭着职业责任感干工作,是职业主义者;老年木匠时,凭着乐趣和信念干工作,把工作当事业,是事业主义者或理想主义者。毫无疑问,老年木匠从工作中获得的快乐最大,做出的木器最好。
我们做新闻工作也同样存在这样的三种境界。起先做新闻,是为了谋碗吃解决生计问题;生计解决了,再做新闻是为了干好一种职业。而真正达到把职业当事业一样干的第三种境界的,太少太难,至少我个人还没有达到。作为一名基层的新闻从业者,从功利世俗的眼光看,不可能发大财、出大名,更难捞到一官半职,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要干好艰辛而琐碎的采编工作,我们的精神动力何在?换句话说,基层新闻工作者应该确立怎样的人生价值观呢?我个人理解,应该从两个方面来完成,那就是“书生意趣”与“仁者情怀”。
先说“书生意趣”。人们称我们为“摇笔杆”的,文化工作者,至少算得上小知识分子一簇,不能以大老粗自居。所谓“书生意趣”,是指新闻工作应该具有与其他不同的独立的人格和高标的文化品格,创造、体验独特的人生境界。一是静观天下之乐。“位卑未敢忘忧国”,“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因为工作缘故,我们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关注天下大事,了解社会进程,可以接触各行各业、各色人等,真切感受他们的人生状态,解摸这个伟大时代的脉博,视野更开阔,人生的空间更阔大。二是发现创造之乐。做新闻采编,每天接触的都是新信息,采访报道的都是新事件;稿件的采写、编排都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让我们的人生时时充满新鲜感。三是读书悟道之乐。饱读诗书,让我们的心灵穿越历史长河,纵横万里河山,感受天地之大美。细读儒道经典,能让我们心灵明净,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快乐。四是闲情雅致之乐。琴棋书画,花鸟虫鱼,足球体育,登山远足……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丰富五彩人生。当然建立“书生意趣”的人生境界,要摒弃自以为是、自命清高、酸腐狭隘的“书生气”,建立高标、阔大、雅致的大境界。
下面再说“仁者情怀”。
我办公室里挂着一张书法条幅,上面写了两句话:仁者爱人,大道至简。有一天,我的一个在法院当法官的同学来看望我,看了条幅后说:我原来以为能够全面深入地学习法律、熟练地运用法律,就是一名好法官,现在我才明白,只有真正做一名“仁者”法官,才是一名好法官。我问他何故,他说,前几年,桥东一辆大卡车把一对骑自行车的母女俩轧死了,当时是他审的案。按法律,可先追究当事人的刑事责任,把司机关起来判刑,再追究民事责任;也可先追究民事责任,司机的家属愿尽一切努力凑钱三十多万元,再判刑缓期执行。当时,受害者家属强烈要求先判刑。结果司机判了三年,钱却只赔了两万多。现在,矛盾仍然没有解决,受害方没有得到应有的补偿。现在如果再让我审这个案子,不管受害人误解不误解,我都会站在他们的立场上考虑,先民事后刑事。法律是无情的,但法官是有情的,具有“仁者情怀”才能很好地化解社会矛盾,当一名好法官。
同学的话给我很大的启发,我们做新闻工作不是不同样需要“仁者情怀”呢?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概念,它的中心思想就是“博爱”,需要求我们真诚、宽容地爱他人,积极努力地帮助他人、服务他人,在关爱他人中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升华。我们新闻工作者,每天的工作与人民生活紧密相连,与困难群众密切相关。我们的一篇报道,可能就能解决群众的一件具体难题;一条信息,可能就能为创业者带来商机;一次政策宣传,就能及时把县委、政府的决策传达到千家万户;一个反馈电话,可能就能化解一次上访闹事的危机。一篇防骗的报道,就能减少许多人上当受骗;一篇优美的散文、一幅精美的图片,就能给更多的人带美的愉悦。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去年,文峰塘湾村的一个村民,来到新闻办反映孩子药费太贵的问题。原来,他的孩子因为刚出生没来得及办合作医疗不能报销药费。我及时让妇幼保健院的联系记者带着他去找院长,院方高度重视,查明政策后及时给他核销了一千多元的医疗款,让这名困难的父子感受到爱的温暖,我们同样享受到帮助别人后的幸福与快乐。
不要觉得自己的工作太琐碎,只要它哪怕能给一个人带来帮助,我们都应该最大努力去做好它;不要觉得自己的工作太平凡,只要我们用手的笔和镜头,去发自内心地关爱别人、帮助别人,我们的工作就不平凡。
诗人袁枚说:“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我们是最基层的小编辑、小记者,但因为有了仁爱的情怀,我们的心灵的品格同样能与圣贤一样高标不凡,我们精神的空间也同样能如宇宙星空一样阔大浩瀚。这样,当老去的时候,回望平凡而不平庸的一生,我们也可以无愧于天地,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生,因为我们领略了世界的博大,欣赏了艺术的大美,沐浴了仁爱的阳光,活出了属于我们自己的人生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