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原雪瑞
中国人讲,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是经过解剖才发现的事物共性。不过,中国人的天性,就爱穷根究底,凡事都爱跟主观能动性强的人挂靠,仿佛没有人的参与,什么都无从谈起。你就拿大伙儿耳濡目染的一个简单不过的吃饭说吧,被那些学究们也是侃得妙不可言。吃饭在某种程度上简直就是一套“吃”文化,整个人生就是一本吃字经。他们把谋生叫成糊口;把公务员叫成吃财政;把靠积蓄过日叫成吃老本;把混得不错叫成吃得开;把嫉妒他人叫成吃醋;把靠老婆养活叫成吃软饭;把理解深刻叫成吃透精神;把负担太重叫成吃不消;把犹豫不决叫吃不准;把屙下糊糊,收不了场子叫吃不了兜着走;把收入太少叫吃不饱……他们把吃发展成了一种文化,一种艺术,继而,跟振兴地方经济、发展产业项目、进行干部调整及构建和谐社会联系起来了。真正说到吃,从古至今,都颇有讲究。就像麻雀一样,司空见惯,但内里味玩不得不知,参不透,真的让人吃哑巴亏(有苦难言),被领导骂一句,干什么吃的!(不会来事,干不成事)可见,里边的水深着呢。后来呢,随着西方文化的渗入,把饭结构得复杂起来了,更有政治意味了。饭后跟了“局”,真让人心上怯怯的,一般人吃顿饭让什么局长坐在里边能自在吗?看来,这饭就有点好吃难消化了。饭局粉墨登场,就更成了一门专业学问。
说实在的,饭局的关键不在于饭,而在于局。现在,几乎办些大凡小事,设饭局已成了一种不成文的规定。中国版式饭局是政治资源、经济资源和知识资源的集散地,饭局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饭局是万万不能的。饭呢,吃什么的结果都一样,而局的结果却各不相同。局是专门设的各式各样的圈子,有目的的让有用价值的人往里钻,有区别的是大人物是大人物的圈子,小人物有小人物的圈子,可以说不入圈的人连基本的社交都没有了。
饭局是有层次的,饭局也是有选择的。一般称得起饭局的总要有领导在内。对待官员该不该设局,全在于设局人的主观意志。其功利性极强,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用在这儿再恰当不过。整个局里各式人物,各有所形,各有所用。其中,有唱主角的,当配角的,拉黑牛的,拍马屁的,张弓的,射箭的,在局的圈子里,五花八门,有的是生意,有的是交情,有的是谈判,有的是吹捧,也有白花冤枉钱的霉局。人们对参与饭局者的评论是:一周一饭局是小人物,一天一饭局是大人物,一天三饭局是动物,搞不定饭局是废物。
饭局中讲究“术”。会敬酒的靠语言艺术,捧得人满心欢喜;善斗酒的靠游击战术,喝得东桌转到西桌,还等于没多喝;装醉的靠骗术,准备蓄势待发,留一手;灌不醉的靠魔术,酒一半,水一半,遮遮掩掩,颇有心计。反正一条原则,吃自己的饭,让别人去吐吧。谁放倒谁,谁是赢家。老板对那些官员用不着的时候,是敬而远之,唯恐染上瘟疫似的。需要的时候,当祖宗供着,打心眼里瞧不起这些官员,真有本事何必吃官饭,下海给咱扑腾几下?设局的人常处于高度警觉之中,尤其,说话时慎之又慎。
对饭局中公款吃喝,如今有约束。又出现了官员的躲局,死活不给面子,原来是怕纪委盯上,边缘人更不用说早被淘汰出局。
中国的饭局,渐而成了遇到困难常用的一种解困手段。在饭局外搞不定的事情,在桌上一高幺二喝,全摆平。饭局让能源消耗居高不下,饭局让财政缺口越撕越大,饭局让人情冷暖一见如故,饭局让三高患者与日俱增,饭局让腐化堕落加速扩张,饭局让领导干部结成团伙,饭局让机关干部忘了老婆孩子,饭局让党风廉政抛到九霄云外,饭局让“三陪”有了市场天地,饭局让创先争优活动只喊不做,饭局让国民迟早望而生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