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老汉搬家
谢 心 红
年过花甲的刘炳功老汉,住在杨柳坪村的刘家大院,这是一个有着百十户人家三百多号的山间盘地,也是潘口水电站建设的重点淹没区。
炳功老汉曾是杨柳坪村的支书,大概是年龄和文化方面的原因,三年前村支书被刘姓的远房侄子刘立志所接替,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老共产党员,即便是已经卸任,而他在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中,仍旧毫不含糊,总还想着带头,因此村里人都还把他当成“编外支书”。
初秋的一个傍晚,县里的移民安置工作队正在杨柳坪村委会召开移民安置工作动员会。当听到工作队杨队长语重心长地说“潘口水电站只有三年零七个月的建设期,因此,县政府要求全县两万多移民务必抢在大坝下闸蓄水前全部得到妥善安置”时,炳功老汉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他在齐扎扎的人群中咳嗽两声站起来说“我刘炳功和大家伙儿一样,在这杨柳坪住了多少年,也就盼望扎河修潘口水电站有多少年,今天我们终于盼来了,大家伙儿一定要响应政府的号召,以实际行动舍小家为大家,搬到政府指定的地方去建新家”。在场的人们听了炳功老汉的这番话,先是一阵交头接耳,随后便是一片雷鸣般的掌声,移民安置动员会就在这样一片欢声笑语声中结束了。
这天夜里,炳功老汉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后来他干脆披衣下床来到客厅拨通了远在上海当建筑老板的大儿子刘立清的电话,他直接了当地对立青说“你赶快把工地上的事情交待一下,近几天赶回来和我合计合计搬家的事儿”。还没等儿子搭腔,他就挂了电话。
第三天下午的掌灯时分,儿子站到了父亲的面前。儿子对父亲说:“您这样火急火燎地把我从大老远的地方召唤回来,到底是要和我商量什么大事啥?”父亲听到儿子这样问话,也就不绕圈子,“县里已经正式开工修建潘口水电站,要求我们刘家大院整体搬到县城西边一个叫袁家台子的地方安置,我就是想听听你有什么意见?”儿子挠挠脑袋,然后说出一句话“要我看,搬迁是大势所趋,但如果补偿不到位,我们决不能挪窝儿。”父亲听到儿子这么一说实在不耐烦了,“依我看,现在的政府是很讲诚信的,移民补偿只是个早晚的事,况且你在外面当老板,我们家也不缺这几个钱,我们决不能在这个问题上当摁子,拖时间!”儿子听到父亲这么一说没再支声,父亲深知儿子的性格,他的这个观点已被儿子所默认。
父子的认识统一了,搬家的事也就顺理成章了。一个秋日高照的早晨,烟花炮竹声惊天动地,刘炳功老汉第一个在县城西边的袁家台子开工建设新居。他对前来祝贺的县移民安置工作队的杨队长说,他打算忙过这阵子再找儿子商量,让他带着外出打工的兄弟们回到家乡来创业,比如办一个沙厂、砖瓦厂或预制构件厂什么的,既能就近赚钱,也能为潘口水电站建设作点贡献。原来杨队长正在为新来的移民就业着急咧,听了炳功老汉的这个设想,总算帮他解开了心里的疙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