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竹坪乡农村致富能人党员徐之奎
徐之奎,竹坪乡周家湾村一普通农民党员,该乡境内最大的一个个体经营户,拥有资产100多万元,经营门面达250多平方米,年纯收入8万元以上。
出国淘金
小时的徐之奎与同时代的其他人一样,总要为一日三餐发愁。21岁那年,新年第三天,就随同村打工大户但汉堂一起到汉川从事水利建筑。由于他不怕苦、不怕累,而且机灵、乐于助人。1985年,但汉堂忍痛割爱,把自已最信任、最喜爱的徐之奎推荐给其兄弟但汉国出国支援伊拉克建设。1987年底徐之奎从伊拉克打工回家,挣回了近3万元钱。
艰苦创业
1988年下半年,徐之奎在妻子老家所在的陈家河村大院子,租别人的房子办起了一个商店。刚开始做生意的他吃了不少的苦头,为了挣上两块钱,他要从外地挑上100多斤酒步行20多里山路放在店里卖上半个月。有时遇上下雨天,他只能是淋着大雨,饿着肚子,挑担子赶路。1989年他将商店转到了离家较远的公路边,因为交通便利,人流量要大一些,生意也好做一些。当年他就又办起了一个酒厂,用酒糟喂了十几头猪。
1992年,徐之奎在集镇上盖起了一栋二层的青砖屋,从此有了属于自已的经营场所。这时候市场已经放开,他让妻子在家照看门面,自已专门跑信息,了解市场,掌握行情,生意也越做越大,经营的品种也由日杂百货扩展到了服装、家电、家俱上。
真情回报
“没有党的好政策,就没有我的今天”这是经常挂在徐之奎嘴边的一句话。2001年,他顺利加入了党组织。随后,他时时刻刻以一个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党员“双带”活动的开展下,他主动要求帮带3个在全村条件最差的贫困户,从紧张的资金中抽出3万元帮他们经商或搞生产,仅两年的时间,所帮带的贫困户就全都摆脱了贫困。而且2001年以来,贫困户在他店里赊欠的呆帐、死帐就有2万多元,对此他从不计较。2003年,在乡党委开展的无职党员活动中,他给自已设定了扶贫济困岗,两年间,共累计向贫困户捐款捐物达3000余元,被乡党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在农田水利、通村水泥路建设期间,还多次主动慰问工作在一线的党员、干部。就这样,他以自已的实际行动再次赢得了村民党员干部的好评。(冯 程 汤 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