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竹山县委常委、宣传部长 曹明权
一、基本县情
竹山县位于鄂西北,是辛亥首义元勋张振武和“二七”先驱施洋大律师的故乡。全县国土面积3586平方公里,辖9镇8乡253个行政村,总人口45.4万。
竹山县情的基本特点是“资源十分丰富、经济尚欠发达、发展前景广阔”。第一,资源十分丰富。一是汉江最大支流堵河贯穿全境,全县水能蕴藏量高达116.5万千瓦,如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引江济汉工程实施,全县水电装机还将大幅增加。二是矿产资源种类多、品位高,开发利用价值大。全县已探明C+D级储量的矿产有8大类32种,潜在价值超过1万亿元,其中,“东方圣玉”绿松石的储量和玉质均居世界之首,是中国也是世界绿松石的主产区,是“中国绿松石之乡”;铌—稀土矿储量仅次于内蒙古白云鄂博,位居全国第二;银金、硅质板石、钒等矿产储量也都十分丰富。三是生物资源丰富。全县生物品种达3200种之多,植被覆盖率为73.2 %,是“中国高香型生态绿茶之乡”、“中国肚倍之乡”。四是文化资源丰富。竹山是传说中女娲炼石补天的圣地,以“创造、民本、和谐”为主要内核的女娲文化博大精深;千百年来,以剪纸、皮影、民歌、民间故事、皇祖点子、书法等为主体的堵河地域文化世代传承,生生不息。
第二,经济尚欠发达。竹山是全国592个特困县之一,也是湖北省重点贫困县。通过历届县委、县政府和全县人民的不懈努力,群众温饱已经得到解决,但由于受区位、历史基础等诸多因素制约,总体上讲,经济发展还很不够。2004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11.29亿元,财政收入821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89元。
第三,发展前景广阔。资源丰富是竹山最大的比较优势,也是加快发展的最大潜力和希望。立足竹山实际,县委、县政府确定了“走一主三化之路,建生态水电大县”的发展战略,致力于把竹山建成“基础牢固,特色鲜明,山川秀美,电矿支撑”的鄂西北地区的明星县。2003年,与浙江纵横集团达成了投资58亿元梯级开发堵河干流三级电站(潘口电站、龙背湾电站、小漩电站,总装机76万千瓦)的框架协议,一年多来,各项前期工作正在积极向前推进;绿松石、银金矿、矾矿、重晶石矿、硅质板石等矿产资源的开发取得重要进展;茶叶、烟叶、肚倍、中药材、山野菜等农业特色产业基地总面积达到48万亩,农业产业化建设呈现出良好局面。水能、矿产、生物、文化等资源全面开发之日,也就是竹山经济走向腾飞之时。
二、开发女娲文化进展情况
多年来,竹山县委、县政府在集中精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始终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县委、县政府领导集体清醒地认识到,当今社会,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呈现出整体联动和互动发展的趋势。文化力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力的支撑、推进和拉动。要实现经济的持久发展,必须大力培植文化生产力。基于这种认识,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发展文化事业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立足竹山实际,着力开发以女娲创世文化为根本的文化资源,着力打造女娲文化品牌,以期通过女娲文化的开发拉动堵河地域特色民俗文化的整体性抢救、发掘与有效利用。在开发女娲文化上,我们重点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查阅典籍,寻找竹山是传说中女娲炼石补天圣地的佐证。几年来,县文联主席华赋桂、县文体局陈新民等一批文化工作者钓沉索隐,查阅了《康熙字典》、《中国神话辞典》、五代杜光庭《录异记》、明代徐道《神仙全传》等一大批典籍记载。这些典籍充分表明,竹山是传说中人类始祖伏羲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的圣地,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2、发掘女娲文化内涵,使之由文化概念提升为民族精神,从而产生持久的影响力和生命力。通过研究、发掘,我们认为,女娲文化虽然神秘深邃,但它从根本上所体现和张扬的还是“创造、民本、和谐”精神。因此,女娲文化不仅仅是一个文化概念,更是我们这个民族已经具备并且需要长期弘扬的精神品格。只有充分发掘深刻内涵,女娲文化才会具有持久的影响力和永恒的生命力。
3、开发地域文化,抢救文化遗存。自唐至清,再到民国,竹山先后经历过三次大的移民浪潮,河洛地区、长江流域以及巴蜀地区的移民大量涌入。移民文化在对竹山本土文化产生强烈冲击的同时,也给竹山地域文化带来了新鲜的血液。经过激烈碰撞与重新整合,竹山地域文化显得愈加丰富多彩,特别是以剪纸、皮影、民歌、民间故事等为主体的民俗民间文化更富生机与活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为抢救、发掘这些文化遗存,近年来,我县宣传文化工作者克服重重困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组织编写了《官渡民间故事集》、《官渡河情歌》、《神奇的竹山》、《炼石补天话竹山》等一系列文化丛书,为进一步研究、开发女娲文化和竹山地域文化奠定了良好基础。
4、加强宣传,提高女娲文化的影响力。几年来,我们先后开展了剪纸、民歌、木雕、书法、绘画等展览与竞赛活动,多次举办“堵河文化节”、“驴头峡漂流节”和“宝石文化节”,宣传女娲文化,展示堵河地域文化特有的风采。我县宣传文化工作者华赋桂、陈德明、陈崇阳、陈新民、熊彬、熊昆、柯红等同志长期深入民间,收集、整理女娲文化和民俗民间文化,推出了不少文化精品,打出了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民间故事镇——官渡镇这个品牌,为女娲文化的发掘和地域文化的传存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坚持五个结合,努力把女娲文化开发工作提高到新水平
1、进一步明确发掘女娲文化的目的。竹山县委、县政府竭尽努力开发女娲文化,主要目的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追溯民族精神的文化之源,弘扬女娲创世精神,提升由女娲文化衍生而来的竹山地域文化的品位,增强全民族对中华文明之根的认同。二是推动竹山文化在继承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吸纳时代精神和外地、外国优秀文明成果,使竹山文化攀上新的制高点,形成更强的竞争力。三是通过打造女娲文化品牌,拉动、推动旅游经济发展,实现文化与山水风光资源的有机融合,形成竹山特有的富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化旅游产业。四是吸引更多的人们了解竹山、关注竹山,提高竹山的知名度、美誉度,为加快发展营造更好的环境。
2、坚持五个结合,深度开发女娲文化。第一,坚持打造女娲文化品牌与弘扬女娲文化精神结合。通过打造女娲文化品牌,提高竹山的知名度、美誉度,提升竹山的发展力、竞争力固然重要,我们更要弘扬女娲炼石补天神话所蕴含的三种精神。一是创造精神。“创造”是女娲文化的精髓,也是我们民族的灵魂。唯有弘扬这种精神,并按照科学态度积极地、能动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我们才能加快实现富民强县目标,才能加快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二是民本精神。女娲补天,拯救苍生,充分张扬了“民本”精神。唯有弘扬这种精神,我们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践党的宗旨,党的事业也才能获得不竭的力量源泉。三是和谐精神。女娲补天,调制音律,充分表明了华夏始祖对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的追求与期待。这也正是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要实现的重要目标。
第二,坚持开发女娲文化与发掘独具特色和魅力的民俗民间文化结合。竹山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在竹山358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不仅有女娲创世文化的基因与元素,更有由其衍生而来的古上庸文化、堵河文化的丰富遗存。抢救、发掘这些遗存,对于建设先进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生活十分重要。
第三,坚持开发女娲文化与创新执政理念结合。要通过发掘女娲文化内涵,强化广大党员干部“创造、民本、和谐”的执政理念,加快建设和谐、民主、文明、富裕的新竹山。
第四,坚持开发女娲文化与推动旅游、珠宝产业发展结合。通过女娲文化品牌,包装、开发“中华母亲山”、“武陵真源”等文化旅游项目,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同时,发挥女娲补天“五彩石”即绿松石和竹山是“中国绿松石之乡”的品牌优势,大力发展珠宝产业,提高竹山绿松石产业在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第五,坚持开发女娲文化与吸纳国际国内先进文化成果结合,力争对建设先进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竹山县委、县政府举办这次研讨会,是抢救民族文化遗存,推进先进文化建设,促进文化与政治、经济实现深度渗透和互动发展的一次重要实践。我们恳请各位专家学者帮助、指导我们进一步理清女娲文化开发的思路和重点,我们恳请各位专家学者发挥学术和智力优势,为竹山发展文化事业、培植旅游产业献计支招,使先贤留下的文化遗产能够更多更好地造福于人民。我们热切期望与各位专家学者结下深厚的友谊,我们也热切期望竹山这方热土能够激发各位专家学者的研究与创作灵感,从而推出更多更有价值的学术研究成果。
衷心祝愿这次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
衷心祝愿各位领导和专家学者在竹山期间工作愉快!

